央廣網北京7月2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暑假,對於城裡的孩子來說,也許意味著夏令營?興趣班?外出旅游這樣休閑娛樂活動?當然可能也有不情願的補課,但是對於農村的留守兒童們來說,暑假則更為特別,那是他們“遷徙”或“孤獨”的日子,他們當中除了一部分會“飛”到父母身邊與他們短暫團聚,大多數只能在孤獨和寂寞中打發時光。今晚,在這個暑假走到差不多一半兒的時候,我們嘗試著花一點時間,來嘗試觸摸他們渴望精彩的內心,來聽一聽他們發自肺腑的渴望和心聲。
  在採訪中這些看似歡快的留守兒童們,他們的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
  留守兒童:想讓爸爸媽媽回來。
  記者:你給他們打電話說了嗎?
  留守兒童:說了,我想找爸爸媽媽去。
  記者:為什麼沒去呢?
  留守兒童:因為俺媽給我打過電話,俺媽說過年才回來。
  記者:過年才回來?
  留守兒童:俺爸俺媽也是的。
  說這些話的是三個七八歲的留守兒童,如果說,他們對遠在他鄉辛苦打工掙錢的父母的思念還僅僅是一種玩耍後的短暫思念。而十一歲的留守少年周樂對父母的思念就是朝思暮想的渴盼了。周樂從小到大都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說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個頭高高的周樂哽咽了很久。
  記者:應該經常打電話吧?
  周樂:有時候打,有時候不打。
  聽著孫女的哭泣聲,周樂65歲的奶奶蔡新蘭倚在自家土坯房的一棵大樹前,表情很是失落,她說,兒子媳婦都是在外面做苦工掙錢:
  蔡新蘭:都實行打工,咋弄呀,一家之主不想點子掙幾個錢,確實困難,有老有少的你看。
  蔡新蘭說,暑假里,周樂會經常幫助他們洗衣做飯,但是她最主要的任務是照顧四歲的弟弟。而且每天晚上還要在村子里撿拾蟬的幼蟲,然後賣掉攢錢買書包。
  蔡新蘭:他打算下決心摸爬拉狗買書包,開學用書包。我說一個書包幾十塊,可行。
  記者:賣多少錢了?
  蔡新蘭:一二十文。
  亳州市馬營村大學生村官吳雪介紹,吳莊是馬營村十五個自然村之一,整個馬營村留守兒童達幾百名,為了減輕孩子們的孤獨感和對父母的思念,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他們積極動員一些沒有外出的媽媽們對這些孩子進行幫扶,同時,全鎮大學生村官還自發在鎮上開辦了免費暑期素質拓展班:
  吳雪:我們大學生村官有英語專業,心理學專業,還有農學的,各方面都有,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得到輔導和教育,喜歡畫畫的兒童也多,所以我們專門購置的有油畫棒繪畫筆,素描紙,讓他們有地方可以去,我們也想讓他們有一個真正的健康的發展。
  採訪中,記者瞭解,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大學生村官的素質拓展培訓班也只能開到鎮里和行政村,而一些自然村的孩子們,依然享受不到這些,他們只有在離泥土最近的地方,在年邁的爺爺奶奶身邊。
  這是我們在安徽農村的採訪,聽到的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度過這個暑假的方式,結尾聽到的由大學生村官或者社會公益組織、個人開辦的那些幫助留守兒童過暑假的方式,這幾年在各地陸續都有一些開展,不過,擔憂也不少:比如 在吉林省榆樹市土橋鎮,一個名叫“海英留守兒童之家”的地方生活著九十多名留守兒童,這個暑假,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被接到了父母打工的城市,但仍有一些孩子不得不繼續留守。
  11歲的聶雨欣在“海英留守兒童之家”已經生活了兩年多,父親早逝,母親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年邁多病,除了過年,小雨欣很少離開這裡。記者:你這個暑期有安排嗎?
  聶雨欣:沒有。
  記者:每天都想乾點什麼?
  聶雨欣:有的時候學習,有的時候玩,
  記者:想玩點什麼?
  聶雨欣:鞦韆,玩鞦韆。
  記者:這個假期如果可以實現一個心愿,你最想實現什麼願望?
  聶雨欣:我想上我媽媽那兒去,天津。
  不能去天津和媽媽團聚,對小雨欣來說,能在暑假玩玩鞦韆就算是最大的樂趣了。而在一旁看書的九歲男孩兒吳大勇似乎連玩都提不起興緻。記者:你這個假期每天都想乾點什麼?
  吳大勇:學習。
  記者:如果能實現一個願望在暑假里,你最想實現什麼願望?
  吳大勇:暑假最想的願望,我的願望就是想跟我爸我媽一起,我爸我媽在唐山幹活。
  記者:你能去嗎?
  吳大勇:不能,我在這兒學習。
  這個暑假,有七個孩子要在海英之家繼續留守,其中最小的只有五六歲,在創辦人劉海英看來,不能在假期與孩子團聚是打工家長無奈的選擇:
  劉海英:媽媽在外邊打工,媽媽也非常想孩子,孩子也想媽媽,沒有辦法。
  雖然劉海英很想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假期,但由於條件有限,最多能帶他們到榆樹市走走看看。
  劉海英:放假不能讓他總學習,儘量玩的多一點,玩玩鞦韆,或者做游戲,有時間上榆樹領他們去,有的孩子喜歡舞蹈的,領他們上榆樹看人家舞蹈班看人家怎麼練基本功,有表演課的時候,去看一下,開闊一下視野。我希望有愛心人士能給我們孩子多給我們提供點,去公園,看電影。
  就在劉海英為如何讓家裡孩子的暑假過的更精彩絞盡腦汁時,土橋鎮上的鄉村教師張偉則擔心班裡留守兒童開學時能不能平安返校。
  張偉:我現在最關心的不是親情,我最關心的暑期怎麼管理,水電安全。開個家長會,絕大多數都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來的。千萬看好,別出事兒,這個教訓太慘痛了。觸電的,溺水的,每年都有,這些孩子都是管理上不是那麼太到位的,正常管理不至於出這些事兒。
  張偉說,現在鄉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比例越來越高,而假期能和父母團聚的則少之又少,即便能到父母身邊,安全也未必能有保障。
  張偉:能團聚占的比例不太大,也就20% 。很多人沒有能力把孩子接去團聚,甚至自己住都很困難,隔代教育畢竟年齡差不較大,溝通起來也比較困難。家長畢竟是建議,能不能聽是另外一碼事兒了。
  彭偉祥:我們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一個旁觀者,實際上通過採訪,我們得到了一個非常明晰的結論,就是儘管條件很艱苦監管安全存在隱患但是孩子們很快樂,就是那份團聚我們享受的是唯一的東西。我覺得政府非政府民間組織大家都在說,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先搞一個調查,對於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真的需要我們什麼,需要我們幫到什麼。這個問題解決之道最根本的問題還是縮小城鄉的差距,就是包括城市化步伐應該邁的快一些,讓家長能夠在附近打工,也能夠掙到相應的錢,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在任何國家都是這樣的,親情是沒有辦法替代的,這種親情又是家庭的關係在旁人看來,你的那種熱情實際上可能對那個孩子,並不是他需求的,所以我倒覺得不妨聽聽留守兒童怎麼想的。  (原標題:傾聽農村留守兒童的心聲:暑假想玩鞦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r96yrrk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